CLOSE

跳脫語言文字框架,直探當代藝術感官力量
觀看作品時你會習慣先閱讀作品說明嗎?有時候,語言(文字)並不能完全表達藝術家的想法,試著用感覺來理解,而不僅是依賴語言的解釋,觀展過程中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發現。台北當代藝術館(以下簡稱當代館)將於2025年1月17日至5月4日推出「No Language」展覽,由黃彥穎擔任策展人,邀集14組臺灣中生代與新生代創作者,突破語言表達的束縛,透過視覺、觸覺與共同經驗的連結,帶領觀眾感受藝術純粹而直觀的力量,發掘日常生活中微小的不平凡。
館長駱麗真於記者會致詞表示:「我們生活在一個被資訊淹沒的時代,語言成為了無所不在的信息載體。然而,語言不一定能完美地表達我們的內心世界,在這樣的背景下,藝術不僅是視覺上的呈現,更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能夠觸及我們的感官深處,超越語言所能及的範疇。『No Language』不僅讓我們回歸感官的本能,也挑戰了我們習以為常的理解模式。希望透過這場展覽,重新去感受生活中平時忽略的細節」
策展人黃彥穎補充說明:「科學家可以告訴我們大象溜下滑梯的重力加速度,但他沒辦法告訴我們這為什麼好笑,我想『No Language』大概就是在說這個。這個展覽並非是一場藝術創作對抗語言系統分類的陳述過程,而是針對藝術家如何在物質中追求精神性、在詮釋中追求啓發性,以及在現實中追求超越性的身影。」
從日常的縫隙打開無窮的想像空間
入口處展出陳松志《奢侈的墮落》,展檯上畸形有機的口香糖團塊散發著人工香氣,藝術家將過往「咀嚼」的行為轉化為「踩踏」,引發對感官秩序的深刻思考。
黃萱《隨著風》以樹枝和風扇表現風的動態,《一小部分的霧島》將撿拾的石頭嵌入二手鞋底,延續記憶的旅程,《Flat #3》探討變形物品帶來的陌生感,而《經過》則透過飛機雲的數位影像,將不同時空的日常經驗串聯。
蘇育賢的作品以日常生活的荒誕瞬間為出發點,將瑣碎記憶幻化為如夢般的景象,讓平凡生活散發浪漫光彩。
李婷歡《As the Light Went Through It》將燈光、物件與不同質地的影像進行錯置,透過光影與記憶的交疊,挖掘平凡景象中的感性張力。
日常景象與社會集體意識
江忠倫《很久很久以前》探索記憶、風景與物品之間的微妙關聯,以抽象的畫面和符號結構,帶領觀眾進入藝術家記憶中的電影場景。
劉文瑄擅長以細膩的物質性表現形體與媒材的可能性,展出的三件作品以紙張為主要媒材,巧妙地展現藝術家對自我不同階段的詮釋,其中《媽媽咪呀》是自2011年創作以來,首次公開展出。
陳萬仁《這不是一個幌子》擷取城市街道招牌使人眼花撩亂的印象,行人、腳踏車騎士在招牌間移動穿梭,反映當代社會資訊過載與視覺衝擊的現象,從而喪失對深度與細節的關注。
空間物件與感官的對話
吳聯吟《健身房》將健身器材視為現代身體的雕塑,以器材訓練局部肌肉的功能性加以延伸,重新佈署精神化的身體造型。
陳為榛《夾板實驗場:熱幾何》使用塑膠浪板、磁磚、木板等裝潢材料,建立裝潢工程中「內部」與「未完成」的視野,在冷峻形式的線條基礎上,將有機的路徑介入幾何造型的秩序。
黃海欣《動物園》系列以繪畫記錄動物園沒看到動物或動物正在睡覺的景象,用幽默而真實的方式呈現集體經驗與期待之間的落差。
日常生活中的隨機發現
何彥諺《席地而坐》源自藝術家在學運期間久坐於柏油路面,促使其重新觀察日常中未曾留意的地面質感,將腳底接觸的路面、木地板及球場地面材質轉化為壁面,邀請觀眾以觸覺或其他感官,探索身體如何感知情感與記憶的痕跡。
崔廣宇《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圈:城市精神》用一系列荒謬的測試行動來挑戰都市空間中的隱形規範,提出不同的觀點重新呈現城市空間的使用方式,進而審視自身與周遭環境的關係。
黃立穎《轉折》以石墨、色鉛筆為媒材繪製於樓梯間,上下移動時能夠看見作品隨著光影進行變化,讓時間不再是線性概念,而是身體動態與空間感知的交織。
廖建忠《運転生活終點站3.0 K-us》用廢棄的冰箱、洗衣機、除濕機、電鍋、熱水瓶等多種家電改造為遙控車,幽默地批判現代消費文化及其隱藏的代價。
展覽期間也將舉行藝術家面對面、工作坊與多場導覽活動,邀請觀眾透過不同互動式活動一同化身為自己的旁觀者,專注於那些平時忽略的細節,在生活中發掘全新的感受。各項活動訊息歡迎至當代館官網查詢(https://www.mocataipei.org.tw/tw)。
【相關教育活動】
藝術家面對面
●日常的縫隙無關尺寸
日 期|02/23(Sun.)14:00-16:00
藝術家|李婷歡、陳松志、黃萱、蘇育賢
與談兼主持|黃彥穎/本展策展人
●集體意識的快捷鍵
日 期|03/08(Sat.)14:00-16:00
藝術家|江忠倫、陳萬仁、劉文瑄
與談兼主持|陳緯倫/叩叩里達藝術總監
●空間誤語
日 期|03/22(Sat.)14:00-16:00
藝術家|吳聯吟、陳為榛、黃海欣
與談兼主持|蕭有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哪一種黃鳥,在巢中堆滿檸檬
日 期|04/12(Sat.)14:00-16:00
藝術家|何彥諺、崔廣宇、黃立穎、廖建忠
與談兼主持|陳韋晴/獨立策展人
專家導覽
02/09(Sun.) 14:00-15:30|黃彥穎/本展策展人
03/09(Sun.) 14:00-15:30|孫曉彤/藝評人
03/14(Fri.) 14:00-15:30|連詠心/藝術顧問 英語導覽
04/05(Sat.) 10:30-12:00|許亞歷/兒童藝術教育工作者 親子導覽
04/13(Sun.) 14:00-15:30|蔡幸芝/臺灣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副教授
工作坊
● 線條接龍!我的尋寶路徑(親子限定)
日 期|03/15(Sat.)14:00-16:00
授課藝術家|黃萱
● 植物聲景
日 期|03/29(Sat.)14:00-16:00
授課藝術家|劉文瑄
● 植物臉譜裡的城市風景
日 期|04/19(Sat.)14:00-16:00
授課藝術家|賴怡璋
「No Language」
展覽時間:2025/01/17 (五)-05/04(日)
策展人:黃彥穎
參展藝術家:江忠倫、何彥諺、吳聯吟、李婷歡、崔廣宇、陳松志、陳為榛、陳萬仁、黃立穎、黃海欣、黃萱、廖建忠、劉文瑄、蘇育賢
展覽網頁:https://mocatpe.tw/art04HbNu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