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正義:科技@潛殖

Trans-Justice: Para-Colonial@Technology

2018 / 08 / 04 Sat.

2018 / 10 / 21 Sun.

About 展覽介紹

策展人:黃建宏 2017年是臺灣宣告解嚴的三十週年,然而當時那個解放時刻並非臺灣獨有,就地緣政治而言,無論是原屬自由主義陣營或是共產主義陣營的國家,都進行著民主化運動,另一方面就歷史縱深而言,以2017-2019三年來回溯,也是十月革命一百年、六八學運五十年、推倒柏林圍牆三十年;然而,八○年代後期大量的「轉型正義」,似乎在二十多年後並沒能保障社會正義,意即社會價值的共享、平等與權力資源的公平分配都沒能獲得解決,以至於在這十幾年間出現大量「準無政府主義」的佔領運動。簡言之,全球的民主化與自由化牽動了所有社會中權力與貧富差距的懸殊。 這些層層包覆的懸殊差異,在全球結構和個人關係之間存在著不可見的明確關聯,可是怎麼面對這地理和歷史上都極為複雜的巨大跨度,似乎造成今天中間世代的尷尬處境以及年輕世代的困境,甚至社會創造力的大量開發與耗損。無疑地,今天大多將未來改變的可能投注到科技的創造力,然而,數位網路科技的發展與這發展牽動的生產關係,也同時帶給人們極大的不安,意即對人的「取代」。對此,藝術的創造力,特別是建立個人與世界之間新關係的想像,也就是「生態式個體」(eco-individual)的保存,將會是下一階段民主與科技發展中的核心需求。「穿越─正義:科技@潛殖」展覽就是為能藉由藝術家的相關創作來開啟我們對於穿越困境的想像,以及對於「正義經驗」的思考。 因此,從展覽中的藝術計畫來看,「未來正義的所在」必然不在過去或現有「正義/不正義」的二元框架內,而是作為框架外、又並非烏托邦的「另類選項」。在八○年代的全球民主化三十年後,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到「科技@潛殖」不是歷史中特定殖民主義或後殖民處境的延伸,不像先前特定歷史階段中可清楚區分出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狀況,而是指在今天社會關係的民主化與訊息的高速流通傳輸下,仍然保存了舊的支配關係,其中隨著全球化流動而不斷變動的只是佔據支配位置的角色。毫無疑問地關注個體與結構、經驗與宇宙論的關係,並以創造性的方式想像各種個體或社群得以實踐的方法,這正是藝術家們從未在晚近幾個世紀停止過的工作:朝向「穿越」。 Curator: Huang Chien-Hung The year 2017 marks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in Taiwan, with that moment of liberation in history belonging, nonetheless, not only to Taiwan. Geopolitically, other nations, whether originally on the side of liberalism or communism, were also in the midst of democratization, and historically, the three years between 2017 and 2019, also mark the centennial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the semi-centennial of the May 1968 in France, and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fall of Berlin Wall. However, the abundance of “transitional justice” in the late 80s has not led to the guarantee of social justice two decades later; in other words, communal social values, equality, fair distribution of power resources have all remain unresolved, resulting in the heavy influx of “quasi-anarchism” occupy movements. In short, global democratization and liberalization have caused power disparity and a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n society Under the layers of disparaging differences, there exists an invisible yet apparent connection between global structure and personal relations; however, how to confront this extremely complex and colossal geological and historical stretch seems to have caused an awkward state for the middle-aged generation and imposed some conundrums for the youth generation, even leading to tremendous expansion and exhaustion of social innovativeness. Undoubtedly, much attention on the possibilities of altering the future is placed on technology’s inventiveness;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network technology and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evoked by such development are also inflicting much anxiety in people due to suggestion that human could be “replaced”. With this in mind, artistic creativity, especially imaginations on forming new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the world, 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eco-individual”, will be the core demand for the next phase of democracy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The objective of this exhibition, Trans-Justice: Para-Colonial@Technology, seeks to find artworks relevant to the theme to open up our imagination for transcending obstacles and our thoughts for “justice experience”. Seeing from the artworks on view in the exhibition, the position of future justice certainly does not exist in the binary framework of “justice/injustice” that is often seen in the past or even the present, but it exists outside the framework and does not present itself as a utopian “alternative option”. Three decades after global democratization took place in the 80s, we can more clearly comprehend that Para-Colonial@Technology is not an extension of specific historical colonialism or post-colonial state; it is not a state of affair with the colonizer and the colonized clearly distinguishable like previous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s in time. The old dominance relationship remains, but the one occupying the dominant position is constantly changing under the flow of globalizati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structure, experience and cosmology are indisputably focused on, with innovative ways applied to imagine various methods of practice for individuals or groups. This is exactly the task that artists in recent centuries have never ceased pursuing, which is striving to “TRANS”.

MORE

LESS

Artists 參展藝術家

本次共有13位藝術家共同參展
Planning: Writing FACTory 策劃:書寫公廠
Chang Yung-Ta 張永達
Chang Wen-Hsuan 張紋瑄
Xu Tan 徐坦
Ham Yang Ah 咸良娥
Wu Chi-Yu 吳其育
Pak Sheung Chuen 白雙全
Huang Pang-Chuan 黃邦銓
Ming Wong 黃漢明
Musquiqui Chihying 致穎
Gregor Kasper 格雷戈爾.卡斯帕
Kader Attia 卡戴.阿提亞
Chen Chieh-Jen 陳界仁
Harun Farocki 哈倫.法洛奇
Estella Huang 黃以曦
Chris Marker 克里斯.馬克
Jean-Luc Godard 尚盧.高達

Artworks作品介紹

Historie(s) of Nylon 《南榕的二三事》
Media Translation 《媒介翻譯》
International Suicide Award 《國際自殺大賽》
Water, Land and Turf 《水,地-地盤》
Undefined Panorama 《未定義全景》
CAPTCHA-CAPTCHA 《反覆驗證》
Nightmare Wallpaper (No.DCCC901-16#15): A-Snake-Swallows-A-Bear 《噩夢牆紙(No.DCCC901-16#15):蛇吞熊圖》
SEAL (No.HCCC408-16#11): Knight-Of-The-Black-River 《封印(No.HCCC408-16#11):黑河騎士》
MORE

Relative Events 相關活動

與展覽相關的講座、專家導覽及工作坊體驗等系列活動

活動名稱

活動地點

活動時間

  • 台北當代藝術館 1F活動大廳

    2018/08/04 Sat.

    14:00 - 15:30

  • 台北當代藝術館 1F活動大廳

    2018/08/04 Sat.

    16:00 - 17:30

  • 台北當代藝術館 1F活動大廳

    2018/08/05 Sun.

    14:00 - 15:30

  • 台北當代藝術館 1F活動大廳

    2018/08/18 Sat.

    15:00 - 16:30

  • 台北當代藝術館 1F活動大廳

    2018/09/01 Sat.

    15:00 - 16:30

  • 台北當代藝術館一樓 好玩藝教室

    2018/09/02 - 2018/10/14

  • 台北當代藝術館 1F活動大廳

    2018/09/09 Sun.

    14:00 - 15:30

  • 台北當代藝術館 1F活動大廳

    2018/09/16 Sun.

    17:00 - 17:30

  • 台北當代藝術館 1F活動大廳

    2018/09/22 Sat.

    14:00 - 16:00

  • 台北當代藝術館105展間

    2018/09/23 Sun.

    15:00 - 17:00

  • 台北當代藝術館 1F活動大廳

    2018/10/07 Sun.

    14:00 - 15:30

  • 台北當代藝術館 1F活動大廳

    2018/10/14 Sun.

    14:00 - 15:30

  • 台北當代藝術館 1F活動大廳

    2018/10/20 Sat.

    14:00 - 16:00

CLOSE

CLOSE

Notice 著作權&隱私權相關政策
關於當代藝術館需要注意的相關法規

著作權聲明

台北當代藝術館尊重他人著作權,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條款亦明定,網友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不得侵害他人之著作權,因此,台北當代藝術館呼籲使用者同樣尊重他人之著作權。如果您認為台北當代藝術館網站中之任何網頁內容或網友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已侵害您的著作權,建議您利用本處理辦法提出檢舉,台北當代藝術館客服中心將儘速為您處理:

  • 權利人檢舉著作權侵權處理辦法

    若台北當代藝術館網站中之任何網頁內容或網友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已侵害您的著作權,請您填寫:「 著作權侵權通知書」,且依該通知書所載提供下列資料及聲明,並以傳真的方式通知台北當代藝術館:
    1、著作權人之簽名、或著作權人之代理人之簽名、相關權利證明文件及著作權之內容,例如:已發行書籍之封面及相關頁面、發表於網路中之網頁內容列印紙本及其網址。
    2、侵害著作權之內容所在的網頁及網址。
    3、您的聯絡地址、電話等資料。
    4、書面聲明您確信該網頁內容的使用行為是未經過著作權人、其代理人或法律的授權。
    5、書面聲明您於通知書所載相關資料均為真實,且您是著作權人或著作權人之代理人而為上開聲明。

  • 台北當代藝術館處理原則

    若台北當代藝術館網站中之任何網頁內容或網友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已侵害您的著作權,請您填寫:「 著作權侵權通知書」,且依該通知書所載提供下列資料及聲明,並以傳真的方式通知台北當代藝術館:
    1、著作權人之簽名、或著作權人之代理人之簽名、相關權利證明文件及著作權之內容,例如:已發行書籍之封面及相關頁面、發表於網路中之網頁內容列印紙本及其網址。
    2、侵害著作權之內容所在的網頁及網址。
    3、您的聯絡地址、電話等資料。
    4、書面聲明您確信該網頁內容的使用行為是未經過著作權人、其代理人或法律的授權。
    5、書面聲明您於通知書所載相關資料均為真實,且您是著作權人或著作權人之代理人而為上開聲明。

隱私權保護政策

台北當代藝術館非常重視用戶的隱私權,因此制訂了隱私權保護政策。請你細讀以下有關隱私權保護政策的內容。

隱私權保護政策的適用範圍

1、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包括台北當代藝術館如何處理在用戶使用網站服務時收集到的身份識別資料,也包括台北當代藝術館如何處理在商業伙伴與台北當代藝術館合作時分享的任何身份識別資料。
2、隱私權保護政策不適用於台北當代藝術館以外的公司,也不適用於非台北當代藝術館所僱用或管理的人員。
3、台北當代藝術館在你註冊台北當代藝術館帳號、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產品或服務、瀏覽台北當代藝術館網頁、參加宣傳活動或贈獎遊戲時,台北當代藝術館會收集你的個人識別資料。台北當代藝術館也可以從商業夥伴處取得個人資料。
4、當你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註冊時,我們會問及你的姓名、電子郵件地址、出生日期、性別、職位、行業及個人興趣等資料。你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註冊成功,並登入使用我們的服務後,我們就會認識你。
5、台北當代藝術館也自動接收並紀錄你瀏覽器上的伺服器數值,包括互聯網協定位址 (IP Address) 、台北當代藝術館cookie中的資料及你要求取用的網頁紀錄。
6、台北當代藝術館會使用資料作以下用途:改進為你提供的廣告及網頁內容、完成你對某項產品的要求及通知你特別活動或新產品。
7、台北當代藝術館不會向任何人出售或出借你的個人識別資料。
8、在以下的情況下,台北當代藝術館會向政府機關、其他人士或公司提供你的個人識別資料:與其他人士或公司共用資料前取得你的同意。
9、需要與其他人士或公司共用你的資料,才能夠提供你要求的產品或服務。
10、向代表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服務或產品的公司提供資料,以便向你提供產品或服務 (若我們沒有事先通知你,這些公司均無權使用我們提供的個人資料,作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外的其他用途)。
11、應遵守法令或政府機關的要求。
12、我們發覺你在網站上的行為違反 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條款或產品、服務的特定使用指南。
13、其他依「個人資料保護法」或政府法令應公開之資料。
14、為了保護使用者個人隱私, 我們無法為您查詢其他使用者的帳號資料,請您見諒!若您有相關法律上問題需查閱他人資料時,請務必向警政單位提出告訴,我們將全力配合警政單位調查並提供所有相關資料,以協助調查及破案!
15、 台北當代藝術館會到你的電腦設定並取用台北當代藝術館cookie。
16、台北當代藝術館容許在我們網頁上擺放廣告的廠商到你的電腦設定並取用cookie。其他公司將根據其自訂的隱私權保護政策,而並非本政策使用其cookie。其他廣告商或公司不能提取台北當代藝術館的cookie。
17、當台北當代藝術館進行與其產品及服務有關的工作時,會使用 web beacons 進入我們的網站網絡,提取cookie使用。
18、台北當代藝術館賦予你在任何時候修改個人台北當代藝術館帳號資料及偏好設定的權力,包括接受台北當代藝術館通知你特別活動或新產品的決定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