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消逝的瞬間-關於時間的六種視野

The Moment that Comes is about to Go- 6 Visions about Time

2016 / 04 / 02 Sat.

2016 / 05 / 01 Sun.

About 展覽介紹

一種可能的全球倫理道德體系,必須處於記憶與當下之間;處於這個過渡性的、來回往復的運動中,處在陰魂遲遲不散的過去和拒絕按時誕生的未來之間。- 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 A potential global system of ethics and morality must exist between our memory and the present moment, between this transitional, alternating movement, and between the lingering ghost of the past and a future that refuses to come into being when expected. –Homi K. Bhabha 歷史並非恆常不變的事實或真理,對「過去」的詮釋,體現了我們「現在」的價值與倫理觀,也因此成為「未來」構成的能動力。「當下」因而揉雜了「過去」與「未來」,成為一個轉瞬即逝的時間集合體。【即將消逝的瞬間】的參展藝術家即透過這種時間的共時性,回看過去以對當下進行解構批判,並同時反向投射出一種新的倫理觀所建立的未來。他們的作品所呈現的時間觀,並非單一的線性系統,而是在來回往復的動態過程中,向想像的未來逐步推進。 Our history is not comprised of unchanging facts or truths. Our interpretation of the “past” actually illustrates our “present” values and ethics, and hence, a driving force that constitutes our “future.” Therefore, “the present moment” integrates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and becomes an ephemeral, transient temporal unity. The participating artists in The Moment that Comes is about to Go have cast a retrospective glance to deconstruct the present, simultaneously offering their critiques and postulating a future based on a new ethics. The concept of time represented in their works is not linear; instead, it surfaces as a dynamic, alternating process, gradually progressing towards an imagined future. 陳思含與印度藝術家 Vaibhav Raj Shah合作的錄像作品,在印度文裡同時代表了「昨天」與「明天」,也就是「遠離今天的一天」。本作品以哲學角度探討印度語言中的時間觀及當地深厚的宗教文化,本展展名【即將消逝的瞬間】,即是出自於片中一首印度歌謠的歌詞。 則為她在印度駐村期間,拍攝種姓制度下,以銅器製造業世代相傳的社區,與現代性的城市相比,片中凸顯了一個不同時序並存的異質空間。<解體概要>作者林仕杰,承襲了實驗電影界透過資料影像拾荒(found footage)書寫歷史的概念,藉由打亂影片敘事線,讓觀者反思歷史是否如同一道咒語,形塑無法掙脫的集體潛意識。郭俞平的<凹洞>透過虛構的現場錄像,回視自身生命經驗和中興新村的一段歷史,從而批判中興新村如何以類殖民者特區的方式,向四周傳統農業社會演示著進步與現代化的烏托邦生活。邱杰森以<不存在的完美境地>三部曲,探討後現代終結之後,我們如何重新面對現實,讓理想和烏托邦成為一個永恆的驅力。汪紹剛創作的,透過影片旁白回溯主角對哥哥的思念與記憶,語言的敘事線混疊著現實與虛構的影像,旁白與影像的時空不斷地相互錯置,在過去與現在、邊緣與中心的來回移動中,探討了移工在全球化時代的快速流動和孤立處境。 KAL is a collaborative video by Szu-Han Chen and Indian artist, Vaibhav Raj Shah. The Indian title refers to both “yesterday” and “tomorrow,” which is “a day away from today.” From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this work explores the concept of time and the richly profound religious culture embedded in the Indian language. The exhibition title, The Moment that Comes is about to Go, also originates from the lyrics of an Indian ballad in the video. Another video, Tambat Ali, made during Chen’s residency in India, is her documentation of a community founded on making copperware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due to the rigid caste system. Comparing to a modern city, the video foregrounds a heterogeneous space that allows the co-existence of different times. A Short History of Decay, Shih-Chieh Lin employs the concept of inscribing history through found footage, an approach often used in experimental films. By disorienting the narrative of the video, the artist attempts to let audiences reflect upon the fact that our history might be like a binding spell, shaping our collective subconsciousness that could not be escaped. 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the video of fictitious site, Yu-Ping Guo’s A Pit re-examines his own experience and a piece of history in Zhongxing New Village, and critically represents how Zhongxing New Village, like a special semi-colonialist zone, demonstrates a utopian life of progress and modernization to its surrounding agricultural society. In No-place I, II, III, Chiehsen Chiu discusses how human beings face reality after the end of the postmodern era, making ideals and the utopian dream an ever-lasting driving force. Shao-Gang Wang’s Teguh retraces the protagonist’s remembrance and memory of his elder brother through the narration. The linguistic narrative is overlapped with real and fictitious images. The time and space of the narration and the image constantly alternates, moving back and forth 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as well as the marginal and the center while investigating the rapid mobility and isolation predicament of migrant workers in a globalizing context. 註:本展作品為當代館2015年當代影像聚場公開徵件之作,由當代館展覽組針對入選作品之內容屬性予以歸納後,以主題策展方式集結展出。 Note: The works included in this exhibition are selected from the entries of the MoCA Video Open Call in 2015. The museum’s Exhibition Team has viewed the works and curated the thematic exhibition based on shared aspects in these works.

MORE

LESS

Artworks 作品介紹

A Short History of Decay 《解體概要》
《Teguh》
No-place I, II, III 《不存在的完美境地I, II,III》
A PIT 《凹洞》
《Tambat Ali》
《KAL》
Fuzzy Landscape 《模糊的風景》
MORE

CLOSE

CLOSE

Notice 著作權&隱私權相關政策
關於當代藝術館需要注意的相關法規

著作權聲明

台北當代藝術館尊重他人著作權,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條款亦明定,網友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不得侵害他人之著作權,因此,台北當代藝術館呼籲使用者同樣尊重他人之著作權。如果您認為台北當代藝術館網站中之任何網頁內容或網友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已侵害您的著作權,建議您利用本處理辦法提出檢舉,台北當代藝術館客服中心將儘速為您處理:

  • 權利人檢舉著作權侵權處理辦法

    若台北當代藝術館網站中之任何網頁內容或網友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已侵害您的著作權,請您填寫:「 著作權侵權通知書」,且依該通知書所載提供下列資料及聲明,並以傳真的方式通知台北當代藝術館:
    1、著作權人之簽名、或著作權人之代理人之簽名、相關權利證明文件及著作權之內容,例如:已發行書籍之封面及相關頁面、發表於網路中之網頁內容列印紙本及其網址。
    2、侵害著作權之內容所在的網頁及網址。
    3、您的聯絡地址、電話等資料。
    4、書面聲明您確信該網頁內容的使用行為是未經過著作權人、其代理人或法律的授權。
    5、書面聲明您於通知書所載相關資料均為真實,且您是著作權人或著作權人之代理人而為上開聲明。

  • 台北當代藝術館處理原則

    若台北當代藝術館網站中之任何網頁內容或網友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已侵害您的著作權,請您填寫:「 著作權侵權通知書」,且依該通知書所載提供下列資料及聲明,並以傳真的方式通知台北當代藝術館:
    1、著作權人之簽名、或著作權人之代理人之簽名、相關權利證明文件及著作權之內容,例如:已發行書籍之封面及相關頁面、發表於網路中之網頁內容列印紙本及其網址。
    2、侵害著作權之內容所在的網頁及網址。
    3、您的聯絡地址、電話等資料。
    4、書面聲明您確信該網頁內容的使用行為是未經過著作權人、其代理人或法律的授權。
    5、書面聲明您於通知書所載相關資料均為真實,且您是著作權人或著作權人之代理人而為上開聲明。

隱私權保護政策

台北當代藝術館非常重視用戶的隱私權,因此制訂了隱私權保護政策。請你細讀以下有關隱私權保護政策的內容。

隱私權保護政策的適用範圍

1、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包括台北當代藝術館如何處理在用戶使用網站服務時收集到的身份識別資料,也包括台北當代藝術館如何處理在商業伙伴與台北當代藝術館合作時分享的任何身份識別資料。
2、隱私權保護政策不適用於台北當代藝術館以外的公司,也不適用於非台北當代藝術館所僱用或管理的人員。
3、台北當代藝術館在你註冊台北當代藝術館帳號、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產品或服務、瀏覽台北當代藝術館網頁、參加宣傳活動或贈獎遊戲時,台北當代藝術館會收集你的個人識別資料。台北當代藝術館也可以從商業夥伴處取得個人資料。
4、當你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註冊時,我們會問及你的姓名、電子郵件地址、出生日期、性別、職位、行業及個人興趣等資料。你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註冊成功,並登入使用我們的服務後,我們就會認識你。
5、台北當代藝術館也自動接收並紀錄你瀏覽器上的伺服器數值,包括互聯網協定位址 (IP Address) 、台北當代藝術館cookie中的資料及你要求取用的網頁紀錄。
6、台北當代藝術館會使用資料作以下用途:改進為你提供的廣告及網頁內容、完成你對某項產品的要求及通知你特別活動或新產品。
7、台北當代藝術館不會向任何人出售或出借你的個人識別資料。
8、在以下的情況下,台北當代藝術館會向政府機關、其他人士或公司提供你的個人識別資料:與其他人士或公司共用資料前取得你的同意。
9、需要與其他人士或公司共用你的資料,才能夠提供你要求的產品或服務。
10、向代表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服務或產品的公司提供資料,以便向你提供產品或服務 (若我們沒有事先通知你,這些公司均無權使用我們提供的個人資料,作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外的其他用途)。
11、應遵守法令或政府機關的要求。
12、我們發覺你在網站上的行為違反 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條款或產品、服務的特定使用指南。
13、其他依「個人資料保護法」或政府法令應公開之資料。
14、為了保護使用者個人隱私, 我們無法為您查詢其他使用者的帳號資料,請您見諒!若您有相關法律上問題需查閱他人資料時,請務必向警政單位提出告訴,我們將全力配合警政單位調查並提供所有相關資料,以協助調查及破案!
15、 台北當代藝術館會到你的電腦設定並取用台北當代藝術館cookie。
16、台北當代藝術館容許在我們網頁上擺放廣告的廠商到你的電腦設定並取用cookie。其他公司將根據其自訂的隱私權保護政策,而並非本政策使用其cookie。其他廣告商或公司不能提取台北當代藝術館的cookie。
17、當台北當代藝術館進行與其產品及服務有關的工作時,會使用 web beacons 進入我們的網站網絡,提取cookie使用。
18、台北當代藝術館賦予你在任何時候修改個人台北當代藝術館帳號資料及偏好設定的權力,包括接受台北當代藝術館通知你特別活動或新產品的決定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