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計劃「川堂」

2024 / 01 / 27 Sat.

2024 / 12 / 29 Sun.

10:00 - 18:00

  • 藝術家

    賴志盛 Lai Chih-Sheng

  • 指導單位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 主辦單位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台北當代藝術館

  • 年度贊助單位

    THERMOS 膳魔師
    當代藝術基金會
    財團法人紀慧能藝術文化基金會
    老爺會館

  • 年度指定電視/螢幕

    SONY

  • 媒體協力

    中央廣播電臺

  • 特別感謝

    臺北市立建成國民中學

展覽介紹

賴志盛:川堂

這個構想來自於建成國中與台北當代館共用日治時期建成小學校古蹟校舍的關係,我想建造一個空間:把美術館的一個展廳打開來與建成國中的同學一起使用,而展廳門外建成國中校地的一角借給美術館做成露台,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新的川堂。我想像這地方能讓學生的校園時光有著美術館的記憶,同時美術館裡可以不時出現同學的身影與歡笑聲;而觀眾在館裡可以透過延伸的空間走進校園的露台上,看看青春的光景。

這作品除了開啟了一個空間,裡面還有什麼呢?我在通道之間放了一張石桌,它像是一座帶著記憶的雕塑,也是一半在室內一半於戶外的兵乓球桌,也許人們能在這裡交流,一來一往的聯繫在簡單而平衡的遊戲裡。

這「川堂」是一個特別的重逢,希望能輕盈的在我們的感覺裡展開。

MORE

LESS

台北當代藝術館:一年計劃

「台北當代藝術館」館舍建於1921年,原為日治時期提供學童受教育的建成尋常小學校;1945年後校舍被轉用為臺北市政府辦公廳舍。至1996年被登錄為市定古蹟,基於古蹟再利用政策,將原建物之正面廳舍整建為「台北當代藝術館」,兩翼建築則規劃為「建成國中」教室,開創美術館與學校共構的先例。

共處於同一館舍內,當代館的員工與建成國中的師生,可透過窗戶彼此遙望、使用著相同的古蹟建築,因實務需求各自的出入口設在街區的兩端,成為最緊密而保持距離的鄰居。館舍外進入當代館的觀眾,亦無從由空間體會當代館與建成國中的聯繫。

本計畫將以一樓大廳之「入口形象區」空間進行規劃,邀請藝術家現地製作,針對當代館與建成國中之間的關係進行觀察與發想,重新理解當代館場域使用方式,親近當代館的古蹟建築。從實體空間打開當代館與建成國中之間的通道,喚起兩處場域在歷史與建築上的共感。同時藉由邀請觀眾參與互動,當觀眾走入原本的入口形象區,推開玻璃門將碰觸美術館/校園異質而並存公共空間,讓多重的感官和身體體驗,皆能感受當代館、校園與古蹟的連結。

「川堂」體驗規範

1. 體驗時間為每日10:00-17:50。
2. 每次體驗時間5分鐘。*請自取定時器計時。
3. 體驗時請著適合運動之服裝、運動鞋、休閒鞋。
4. 體驗僅供乒乓球運動使用,現場服務人員得隨時提醒制止有安全顧慮之行為。
5. 球及球拍用畢後請歸還。
6. 若球已出界於戶外展區以外,請告知現場服務人員,請勿自行進入校園撿拾
7. 請留意周邊走動參觀的觀眾。

專文

賴志盛《川堂》:皺褶與重逢

文/嚴瀟瀟(典藏雜誌社總編輯)

於外:打開與調校

每次走進賴志盛作品的展出現場,都是一次輕盈的探險。說「輕盈」,是因為乾淨簡約的空間不會帶來什麼沉重或是衝擊性的視覺體驗,也鮮有需要去理解和辨析的複雜背景。幾乎可說是恰恰相反:觀眾需要的是放下一些對於「藝術品」的慣常想像和知識體系的桎梏,帶著一些這樣的問題,去與一個空間相處:

我在這裡看什麼?「作品」在哪裡?我可以在這裡做什麼?

這樣的姿態,讓無論是專業人士還是大眾,都站在同樣的起跑線前:專業人士或許可透過與極簡主義、觀念藝術相連結而有所感悟,但更適合的方式,則是調動起最直觀和直覺的感知和想像,去觀察和感受。此為「探險」之所在。

這一年,賴志盛受邀於台北當代藝術館現地創作,在考察了館內各處不同空間後,利用當代館與建成國中共用日治時期建成小學校之古蹟校舍這一獨特之處,將正對著美術館入口、長期處於關閉狀態的一扇門打開,向建成國中「借一塊地」,以搭建一延伸進入校園的小露台,邀請觀眾做出走進、再踏出美術館的動作。與此同時,暫時拆下原本通往校園的門,在那裡安放一張兵乓球桌,一半在室內、一半於戶外,在這一計畫預定的一年時間內,無論是美術館的觀眾還是國中師生皆可在此打球、流連、看風景,也可以在延伸平台的盡頭伸手觸及校園內一株蒲葵的樹幹。

賴志盛為這一計畫命名為「川堂」。他用寥寥數語和一些動詞就勾勒出「川堂」的樣貌,但每一個動作都牽引出意味深長的訊息。對臺灣現代都市建築有重要貢獻的日本建築師近藤十郎(1877-1946)以紅磚、灰瓦、鐘樓與古典式中軸對稱所設計規劃的建築,這次有了被更完整體驗的機會。一連串「打開」的動作被包含在這個計畫中,無論是物理上、空間上的,還是想像的、精神的、或隱喻的。

對於當代館的觀眾、尤其是早已習慣了透過走廊一側的窗戶眺望建成國中校園的常客而言,第一次有機會走到一個置身於國中校園氛圍中,也可以站在露台上回望當代館建築過去幾乎難以得見的這另一側外牆。這個空間一直存在、也很容易想像,但這次,「美術館與校園建築共構」不再只是文字介紹中的一句話,而成為可被隨時真實體驗的歷史脈絡。甚至,以七星山為靠山、從子午線依順時針方向旋轉13度的臺北城「風水軸線」也象徵性地被提示、被打通。

這一計畫的標題在遣詞上也頗有考量。「川堂」而非「穿堂」,強調「川流不息」之意,而來來往往的不只有人,還有進入室內的自然光與空氣,有球在球拍和桌面上此起彼落的聲音,甚至還不時有飛入校園的乒乓球。

在歷年來的創作中,賴志盛會為空間劃定新的邊界、增設新的維度,以此改變人們在空間活動或觀察時的可及範圍。為此他發展出針對每個具有不同個性的特定空間的不同方法,像是:勾勒邊界(如2011年在誠品畫廊的《原寸素描》);增設新的平面、製造出人與空間的新關係(如2015年在誠品畫廊的《這》、2018年在廣州觀察社的《穗花橋》和在有章博物館的《浮洲》、以及在許多不同國家、不同城市都呈現過的《邊境》);以某種材料穿針引線(如2019年馬凌畫廊上海空間的《逗留》、高雄弔詭畫廊的《垂直II》中用的都是水這一元素);以特定手法揭示不可見之物(如2015年在誠品畫廊的《無題之後》、2020年在高雄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的《逗留II》);諸如此類。賴志盛在每個空間內都作了些許的改變,或許可用更為細微的「調校」一詞來形容,其結果是讓人留意到、或駐足於容易被忽視、或是未曾得以抵達的地方,讓人看到或意識到另一個空間的存在。

有時候,他針對系統化框架作出的一些衝撞更為明顯,例如2022年台北當代藝博會上馬凌畫廊的展位上,他以長寬各多出1%(5公分)的地毯,在同樣的展位面積上擠壓製造出充滿皺褶的地面,除此之外展位上什麼都沒有(《多餘》);又如2023年,他在馬凌畫廊位於香港灣仔的空間中做了一次名為「It's a quiet thing」的個展。藝博會與香港的城市空間皆是這世界上寸土寸金之處,當我們思考它們如何得以容納這樣幾近百無聊賴的操作時,新的感知空間便生成了。

在《川堂》中,我們幾乎可以辨識出對空間所作的上述所有動作。勾勒出新邊界的,不只有「打開」、還有「延伸」,自然而然地改變了人的活動範圍,也在兩種性質與個性都截然不同的場域間製造了不顯突兀的過渡;相較於過去一些作品中,會以鑽洞滴水、接水管引流這樣侵入式的方式來刺穿、也連結相鄰卻不相見的空間,《川堂》中用來穿針引線的材料是光、空氣(風)與人(關係),讓人得以用最輕鬆自然的方式,踏上露台欣賞風景。

每次在特定地點現地製作作品,賴志盛都或多或少需要面對無法完全掌控全局的狀況,總有一些或有形、或無形的逃逸之物會以意外的形式回到作品中。就互動性設置而言,《川堂》採用較為輕鬆、也具象徵意味的策略:乒乓球這一被設計為至少兩人參與、有來有往的運動和遊戲,既提供了一個具體的互動方法,也隱喻藝文觀眾及館員、與國中師生這兩個族群之間的相遇,而無論是想要越過圍欄、進入校園撿拾橘色小球的觀眾,還是蒐集散落各處的小球、歸還給當代館的學生,乃至他們會在校內玩起擲球、也不急著馬上送回。藝術家也欣喜地看著那些橘色小球的軌跡,甚至他說,若是有一兩顆沒入樹下的泥土中而無人察覺,也很好。

時間,則是賴志盛作品時常處理的另一維度。四年前他在北美館三樓的計畫「接近」,透過將近兩年的時間來孵育觀眾和空間的新關係。如今可以預見在《川堂》的這一年裡,當代館與建成國中是互相滲透的,新關係不僅存在於觀眾和空間之間,更在於人與人之間。另一有關時間這一維度的巧思藏在乒乓球桌上:賴志盛請徐瑞謙等幾位年輕藝術家協助打造的素色水磨石桌面,雖堅固,但也有著易染污的特點,試想當這樣的一張桌子一半在室內、一半曝露在風吹日曬雨淋的戶外,可預見一年後的表面差異。

在許多時刻,作品離開了藝術家,生成它們各自的樣貌。

於內:那些觸動、形塑了我們的

有些藝術家,即便我們對他們過往創作的思考脈絡乃至基本手法都已有大致掌握,他們的新作依舊能給人帶來驚喜和觸動;與此同時,他們的作品也往往觸碰到更多的一些,無可名狀、卻屢屢在某些瞬間現身的東西。賴志盛便是其中之一。

於前文大致勾勒《川堂》及賴志盛過往作品之間形塑的些許脈絡片斷、以及這些作品對外部世界的作用方式之後,那麼在此試圖進一步去粗淺探討的,是作品在觀者內心所引動的東西究竟為何。

若再次細細思量賴志盛每次對空間、對關係施以調校和打開動作的內裡:那些「調校」、那些「打開」之後的用途呢?似乎始終沒有什麼特定「用途」,當代館那扇通往建成國中的門即便永遠都處於關閉狀態,也不影響兩個機構既定的日常運作,不妨礙館方與校方不時互通有無——從其他的門進出。而在經過調校和打開的時空中,往往蘊藏著多重的陌生化操作,讓我們對習以為常的物事不再那麼理所當然,生命中也就多了一些皺褶的時刻,容許我們停下來,反思自己所身處的世界。

在人的日常生命中,會有許多互相疊加、交錯、滲透的經驗;一個地方、一座城市、一片風景,也都有類似的層次。賴志盛的作品製造出時空的皺褶,或者可以說某種「多餘」的空間、某些新的維度,提示一些非常規、卻似曾相識之物,讓那些不同層次的經驗「重逢」。一如他2015年在尚位於信義的誠品畫廊內打磨展間牆壁,讓經年累積的不同展牆設計甚至是牆面作品如年輪般層層顯露(《無題之後》),又如此次《川堂》喚起對歷史重疊於同一空間的記憶。更多時候,他的作品抽象地讓人的身體與感官、想像與知識所觸及的範圍,變得流動而不定。這些記憶、意識是集體性的,並不僅僅屬於特定個體;同時,穿針引線的大多是柔性的材料(如水、空氣),這些材料所屬的元素無外乎土、水、火、風——皆為萬物的基本,也是人的根本組成——似乎也讓這些經驗層次之間的來回穿梭變得更加自然、無痕。

有趣的是,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賴志盛作品和展覽,其最終呈現形式不見得是他最初的構想,有些甚至距離十萬八千里。他的提案,時常與所面對的機構之間形成不同程度的張力。而他在可與不可、核心精神與外在形式之間表現出的彈性與平衡,也讓我們有更多機會透過一次次體驗他的作品、置身於經他調校後的空間,去反覆琢磨著它們如何經由一些「重逢」,觸及每個人在各自的內在所保留的「異樣」空間,以及那些漫無目的的時刻中所揭示的,不知從何處穿梭而來的一些微細但飽含力量之物,我們都需要它們的陪伴,以應對不斷被宏大結構所定義的框架。

作品介紹

《川堂》
MORE

教育活動/特別企劃

活動名稱

活動地點

活動時間

  • 當代館一樓活動大廳暨建成國中校園

    2024/06/22 Sat.

    14:00 - 15:30

  • 當代館一樓活動大廳暨入口形象區

    2024/07/13 Sat.

    15:00 - 17:00

  • 當代館一樓活動大廳、川堂

    2024/10/26 Sat.

    14:00 - 15:30

  • 當代館一樓活動大廳

    2024/12/07 Sat.

    14:00 - 16:00

CLOSE

CLOSE

Notice 著作權&隱私權相關政策
關於當代藝術館需要注意的相關法規

著作權聲明

台北當代藝術館尊重他人著作權,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條款亦明定,網友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不得侵害他人之著作權,因此,台北當代藝術館呼籲使用者同樣尊重他人之著作權。如果您認為台北當代藝術館網站中之任何網頁內容或網友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已侵害您的著作權,建議您利用本處理辦法提出檢舉,台北當代藝術館客服中心將儘速為您處理:

  • 權利人檢舉著作權侵權處理辦法

    若台北當代藝術館網站中之任何網頁內容或網友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已侵害您的著作權,請您填寫:「 著作權侵權通知書」,且依該通知書所載提供下列資料及聲明,並以傳真的方式通知台北當代藝術館:
    1、著作權人之簽名、或著作權人之代理人之簽名、相關權利證明文件及著作權之內容,例如:已發行書籍之封面及相關頁面、發表於網路中之網頁內容列印紙本及其網址。
    2、侵害著作權之內容所在的網頁及網址。
    3、您的聯絡地址、電話等資料。
    4、書面聲明您確信該網頁內容的使用行為是未經過著作權人、其代理人或法律的授權。
    5、書面聲明您於通知書所載相關資料均為真實,且您是著作權人或著作權人之代理人而為上開聲明。

  • 台北當代藝術館處理原則

    若台北當代藝術館網站中之任何網頁內容或網友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已侵害您的著作權,請您填寫:「 著作權侵權通知書」,且依該通知書所載提供下列資料及聲明,並以傳真的方式通知台北當代藝術館:
    1、著作權人之簽名、或著作權人之代理人之簽名、相關權利證明文件及著作權之內容,例如:已發行書籍之封面及相關頁面、發表於網路中之網頁內容列印紙本及其網址。
    2、侵害著作權之內容所在的網頁及網址。
    3、您的聯絡地址、電話等資料。
    4、書面聲明您確信該網頁內容的使用行為是未經過著作權人、其代理人或法律的授權。
    5、書面聲明您於通知書所載相關資料均為真實,且您是著作權人或著作權人之代理人而為上開聲明。

隱私權保護政策

台北當代藝術館非常重視用戶的隱私權,因此制訂了隱私權保護政策。請你細讀以下有關隱私權保護政策的內容。

隱私權保護政策的適用範圍

1、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包括台北當代藝術館如何處理在用戶使用網站服務時收集到的身份識別資料,也包括台北當代藝術館如何處理在商業伙伴與台北當代藝術館合作時分享的任何身份識別資料。
2、隱私權保護政策不適用於台北當代藝術館以外的公司,也不適用於非台北當代藝術館所僱用或管理的人員。
3、台北當代藝術館在你註冊台北當代藝術館帳號、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產品或服務、瀏覽台北當代藝術館網頁、參加宣傳活動或贈獎遊戲時,台北當代藝術館會收集你的個人識別資料。台北當代藝術館也可以從商業夥伴處取得個人資料。
4、當你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註冊時,我們會問及你的姓名、電子郵件地址、出生日期、性別、職位、行業及個人興趣等資料。你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註冊成功,並登入使用我們的服務後,我們就會認識你。
5、台北當代藝術館也自動接收並紀錄你瀏覽器上的伺服器數值,包括互聯網協定位址 (IP Address) 、台北當代藝術館cookie中的資料及你要求取用的網頁紀錄。
6、台北當代藝術館會使用資料作以下用途:改進為你提供的廣告及網頁內容、完成你對某項產品的要求及通知你特別活動或新產品。
7、台北當代藝術館不會向任何人出售或出借你的個人識別資料。
8、在以下的情況下,台北當代藝術館會向政府機關、其他人士或公司提供你的個人識別資料:與其他人士或公司共用資料前取得你的同意。
9、需要與其他人士或公司共用你的資料,才能夠提供你要求的產品或服務。
10、向代表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服務或產品的公司提供資料,以便向你提供產品或服務 (若我們沒有事先通知你,這些公司均無權使用我們提供的個人資料,作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外的其他用途)。
11、應遵守法令或政府機關的要求。
12、我們發覺你在網站上的行為違反 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條款或產品、服務的特定使用指南。
13、其他依「個人資料保護法」或政府法令應公開之資料。
14、為了保護使用者個人隱私, 我們無法為您查詢其他使用者的帳號資料,請您見諒!若您有相關法律上問題需查閱他人資料時,請務必向警政單位提出告訴,我們將全力配合警政單位調查並提供所有相關資料,以協助調查及破案!
15、 台北當代藝術館會到你的電腦設定並取用台北當代藝術館cookie。
16、台北當代藝術館容許在我們網頁上擺放廣告的廠商到你的電腦設定並取用cookie。其他公司將根據其自訂的隱私權保護政策,而並非本政策使用其cookie。其他廣告商或公司不能提取台北當代藝術館的cookie。
17、當台北當代藝術館進行與其產品及服務有關的工作時,會使用 web beacons 進入我們的網站網絡,提取cookie使用。
18、台北當代藝術館賦予你在任何時候修改個人台北當代藝術館帳號資料及偏好設定的權力,包括接受台北當代藝術館通知你特別活動或新產品的決定權。